2013/08/28

心繫樟湖學子 廖宏彬的校長生涯

心繫樟湖學子 廖宏彬的校長生涯

【記者何承霖、田欣雅/雲林報導】
  時間接近晚餐時間,坐落於雲林縣古坑鄉深山的樟湖國小,依然不時可聽見小孩子的嬉鬧聲。原來有三十幾個外地學生居住於學校宿舍,正排隊洗手準備吃晚餐,而廖宏彬校長站在後頭,叮嚀他們動作加快。這位已在樟湖國小服務超過十年的雲林之子,正努力以校長身分帶領樟湖國小,走過八八風災後的遷校難關。
  廖宏彬出生於雲林縣西螺鎮,教師分發時雖然父母希望在自家附近就好,但他執意到偏遠地方試試,選填山上或海邊的小學,就這樣被分發到屬於偏遠小校的樟湖國小,結下了與樟湖地區的緣分。擔任八年的自然科教師後,廖宏彬考取了主任資格,暫時離職到其他國小擔任主任,三年後考上校長,再度回到樟湖國小服務。然而,此時的樟湖國小,正面臨人數不足,可能被併校的窘境。廖宏彬說:「當時剛上任時壓力真的很大,因為要是人數再繼續減少,就有可能真的被裁併了!」隨著槌染<註一>、化石等校園自然特色教學的定位,在廖宏彬的努力下,樟湖國小榮獲教育部十五大特色小學,學生數也從三十初頭,成長到五十多人。遺憾的是,去年八八風災的摧殘下,樟湖國小的大門垮了,連接校門的路塌了,就連校園內的建築也多處毀損。經過幾個月的修復,學校恢復了原狀,但地質卻被探勘出有崩塌的危險,遷校勢在必行,也讓廖宏彬開始思考樟湖國小的下一步該怎麼走。

樟湖國小座落於古坑鄉華山深處,但八八風災後面臨遷校命運。記者何承霖/攝影
  要怎麼做好一個偏遠小學的校長?這是廖宏彬四年前接手樟湖國小校長後不斷摸索的問題。「小學校的資源容易分配,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學習新事物。」廖宏彬把武術、書法、單輪車等才藝引進學校,並積極讓小朋友學習生活技能,例如影片拍攝剪輯、報告和寫作,甚至營照自己的校園環境。他習慣把自己比擬是任務的派遣員,在把事情交給小朋友去學習嘗試前,都會幫小朋友訂定一個目標。無論最後目標是否達成,小朋友總能在目標的牽引下,發揮最大的學習功效,甚至是主動參與。現在樟湖國小以化石和槌染做為特色意象,這是源自於廖宏彬自然科教師背景所奠基的,但他說,不希望學校被定型住,而是可以多方面的嘗試各種領域。
  其實山區學校的校長任期以三年為主,廖宏彬的任期應該在2009年時就結束,但硬是被當地居民慰留下來,他也樂意再留任一年,去年卻碰上八八風災,讓他決定至少陪樟湖國小走完遷校的考驗。「為什麼願意留下來,大概是個性使然吧!」廖宏彬一句個性帶過他為樟湖付出的理由,不過他在樟湖的這十二年,與社區居民互動頻繁,也看著不少小朋友從出生到就學的成長歷程,居民也很歡迎國小內來自外地的小朋友。在社區內婚禮與喪禮等重要場合,廖宏彬也經常接受居民的請託,客串司儀的角色。

吃著樟湖國小的營養午餐,廖宏彬期望自己帶領學校走過遷校難關。記者何承霖/攝影
和樟湖社區合而為一,始終都是廖宏彬來到樟湖國小服務後的生活寫照。平日他與住宿生們一同住在學校宿舍,彷彿自己也是樟湖國小的學生一樣,而到了上課時間,除了要忙學校的公務,也不時會找小朋友到校長室裡,分享學習的心得與準備情況。放學時段,廖宏彬在校門送走樟湖在地,與搭公車下山的學生,自己則又回到學校照顧住宿生,甚至找空檔做家庭訪問。只有到假日,廖宏彬才有空回到平地與家人與團聚,樟湖國小可說是他生活的重心,如今這個地方遇到遷校的難關要度過,他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麼。
 
午休時間的校長室,是廖宏彬與小朋友分享學習心得的地方。記者何承霖/攝影
  樟湖國小的遷校時程未定,但幾乎已成定局,地點則暫定在樟湖以縣道149往南六公里的「十字關」。到時原本樟湖國小內小朋友的壁畫、綠化造景,甚至廖宏彬一手打造的化石博物館,都將重新再造,但他笑笑的表示,硬體建設或許得再重頭努力一次,但這群來自樟湖社區、外縣市、外國的小朋友,他們一同在樟湖國小累積的學習經驗,還有活潑好動的熱情,都不可能會消逝。廖宏彬有自信能幫助樟湖國小順利的遷校後,再瀟灑離開這所陪伴已久的偏遠小學。
<註一>槌染:選取有汁液且紋路清楚的樹葉,放在布上以鐵槌敲打的方式,可將樹葉圖案印至布上,是一種傳統且自然的染印技術。

沒有留言: